发布时间:2025-10-15 17:55:35    次浏览
建盏在佳士得拍出近8000万元天价,相当于在古瓷收藏界投下一颗炸弹,中秋夜里一片哗然。对于这个消息,古陶瓷研究者和收藏家楼李鉴宸表示,一点都不意外,“接下来如果有类似高品质的建盏拍卖过亿,你也别吃惊”。之所以这样大胆预测,楼钢的理由是建窑瓷器稀少,又能代表着宋瓷的文化高峰,加上中国收藏界高学识高品位人数的增加,对宋瓷的爱好日增,再破纪录就不奇怪了。建盏在宋朝有多火?皇帝也来点赞 建窑位于如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池中两村周围,以黑釉瓷器闻名。建窑专攻各类茶盏(建盏),其他器物很少见。据考古证明,在晚唐五代时期,建窑仅是一个生产青釉器和黑釉器的普通窑场。可是因为当地的瓷土、磁石等材料富含铁而难以去除,烧制出来的青釉和黑釉都没有出彩的地方(含铁高,瓷器颜色就深)。《中国古陶瓷鉴藏手册》中写道:“进入北宋,建窑的工匠们终于发现原来自己的弱点可以变成优点,就是充分利用原材料富含铁的特点专攻黑釉瓷,并由此创造出一个划时代的奇迹。”建盏在宋代有多火?楼钢表示:皇帝也来亲自点评。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一书中也对银兔毫盏作了首肯:“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李鉴宸还表示,研究发现,建窑瓷器的款识“供御”很可能也是宋徽宗定的。因为细腻型的“供御”无论在结体、笔画和位置都十分近似,“因而可以判断是工匠们或者是专门的刻款人对照蓝本刻制的”,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供御”蓝本由宋徽宗亲笔书写,但目前作此假设也是合理的。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而推测,建窑鹧鸪斑盏在五代晚期或北宋早期就已是名品。建盏完美诠释“大道无为”更胜汝窑陈寅恪先生曾这样评价宋代的文化:“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两宋之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是雅文化,而两宋以后,经元代一百年的转换,俗文化成为主流,元代成为分水岭,因此可以说两宋时期的文化代表了中国雅文化发展的最高峰”,李鉴宸认为,“两宋时期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深深烙下了雅文化的标记,所有的工艺艺术品都反映出雅文化深刻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同样反映在中国的古陶瓷之中:两宋瓷器是雅文化杰出的表述,注重内在的张力;明清瓷则是俗文化的代表,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对于建窑瓷器,李鉴宸认为“完全没有试图通过人工的方式去改变出窑建盏的外观呈现,完全‘是顺势而为’,任其自然”,“从完美地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大道无为’内涵这一点上,汝窑比不上建窑。” “建窑美在何处?大多数人会觉得它黑黢黢,没有什么可看的。其实建窑器的美是很独特的,是反向思维的代表,也是崇尚自然美的代表。中国陶瓷始烧以来就一直按照传统审美的思路发展:颜色尚清浅,形体尚轻薄。建窑器恰恰相反,颜色深沉,形体厚重,是大巧若拙、大雅若俗的典范。而且建窑器胎土、釉子、制作工艺不变,产生出来的器具外观却千变万化,不相雷同,完全自然形成,是自身气质的表现,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所推崇的。”李鉴宸表示。他认为:“建窑亦因此而可视为是宋时雅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因饮茶习惯始于唐盛于宋而没于元建窑始于唐,盛于宋而没于元,这其中有什么道理?楼钢表示,这是时势造英雄,大历史、大文化发展到特定的历史节点,就选择了建窑。隋唐采用煎茶法,茶汤青绿,深色的茶盏无法衬托出茶色,所以当时乌黑的建盏并未如流。北宋后点茶、斗茶成为了主流。宋代斗茶大体有以下几个程序:一是研茶协盏,要将茶饼碾碎成末,置入微热过的茶盏之中。二是调膏点注,先要执壶注入适量的初沸开水,调和茶末似浓膏,然后轮番点注,比试汤色,以清白色为贵,黄白色为贱。三是击拂候汤,要使茶面泛起汤花,再视茶面出现水痕的先后,先者为劣,后者为尊。四是细啜吟咏,在决出胜负之后,继而细啜慢饮,品评得失。宋人蔡襄《茶录》就记载称:“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同书又称:“凡欲点茶,先须熁盏,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兔毫坯厚,久热,用之适宜。”建盏通体施黑釉,呈紫黑色。斗茶时,建盏的黑釉于雪白的汤色相映,黑白分明,水痕明显,很容易区分出茶的优劣来。而且,建盏的形状犹如一顶翻转的斗笠,盏口面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汤花,盏壁较厚,利于保持茶汤的温度,这也是它备受青睐的缘由。 然而到了明代,全叶冲泡法成为主流,茶汤颜色转为碧绿或绛红,“深颜色的建盏无法衬托茶汤质感,因此不宜再作为茶器,完全退出了茶界而失去了应用市场”,“建窑逐渐湮没,至元代晚期完全停烧”。宋徽宗点评称“盏色贵青黑”,古陶瓷研究者李鉴宸就此认为——建盏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毫无疑问是兔毫盏,然而还有乌金盏、油滴盏、鹧鸪斑盏、窑变盏……“建窑器胎土、釉子、制作工艺不变,产生出来的器具外观却千变万化,不相雷同。”面对大致相似但又千变万化的建盏,古陶瓷研究者和收藏家李鉴宸介绍了一个分类方法:“可以将建窑的装饰艺术归结为四大类:点、线、面、变。”兔毫:最具代表性,产量也最多兔毫盏是建盏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产量也最多。兔毫丝形成的机理与胎釉含铁成分高有极大的关系: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逸出釉面,向下垂流。在一段时间的冷却后,金属介质结晶形成了细长似兔毫的条纹。油滴:形成过程比兔毫更加偶然形成机理与兔毫相同,但是在富含铁质的部分逸出釉面尚未向下垂流时即冷却。“在古代只靠经验判断,你怎么能拿捏准金属介质刚刚逸出的时间,就立即冷却呢?所以油滴的形成比兔毫更加偶然,也更加珍贵。”李鉴宸介绍说。 鹧鸪斑:人为装饰,不受当时青睐釉面花纹有白色斑点,类似鹧鸪鸟胸部羽毛。在建阳永吉镇古窑址兔毫盏的瓷片到处都是,而鹧鸪斑盏的瓷片几乎见不到。为什么流传至今的建窑鹧鸪斑盏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呢?一是技术层面上的,因为建窑鹧鸪斑盏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乃是在黑釉盏上先过釉,然后采用点滴铅白成斑点状,再入窑烧制,这样制作的结果是效率很低,要么温度过高铅白融化脱落,要么就生烧而无法附着,所以能够完整流传下来的鹧鸪斑盏就少之又少了。第二个原因相对起来可能更为重要,乃是文化层面上的。宋代崇尚理学,崇尚自然,崇尚清简,建窑盏也是因此而兴盛起来的。但是建窑鹧鸪斑盏则完全是人为添加装饰,与纯简自然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即使在当时,虽然烧造的纵向时间延续很长,但是实际上真正烧制的产品却不多。乌金:千年前烧制纯黑釉非常困难建窑的单色盏由浅入深,直至纯黑色,有非常丰富的中间色调,其中最为名贵的就是纯黑色建盏。烧纯黑釉要高温且要求窑内完全呈现无氧气氛。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由于南方烧造瓷器的窑炉是龙窑,气密性不佳,很容易流入空气,因此要烧制纯黑釉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古黑釉瓷器,绝大部分都带有暗褐色或者酱色,部分呈蟮鱼黄色,就是因为窑内气氛不容易做到完全无氧。正因为如此,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评价:“盏色贵青黑”。青黑就是漆黑,或称“绀黑”。曜变:特殊窑变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如果说兔毫丝是人为控制所产生的特殊装饰效果,那么窑变则完全是自然生成,不受任何控制的。窑变的外观千变万化,每一种窑变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曜变”是日本人对特殊窑变建窑盏的称呼,在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静嘉堂文库、大阪藤田美术馆藏有三件曜变盏,盏上带有不规则圆形的斑点,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色彩的光芒。日本人将这三件建盏定为“国宝”。这一种类属于“变”类。见解宋代人可能觉得乌金是第一其次是油滴,再次是银兔毫建盏中哪类最珍贵?这是每一个接触建盏的人想问的问题。日本专门著录中国艺术品的《君台观左右帐记》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2001年,日本共计保有1059件文物被指定为“国宝”,其中包括八件中国古陶瓷,而在这八件中国古陶瓷中,就有三件是中国宋代的曜变盏,一件是油滴盏,占据了半壁江山。近年在杭州工地出土的建盏曜变残片,目前已定为国家级文物,价格超七位数。“现代人看,曜变盏肯定是最珍贵的,接下来依次是鹧鸪斑、油滴、银兔毫。”李鉴宸说,“但我猜测宋代人可能不是这样排序,他们可能觉得乌金是第一,因为宋徽宗就点评‘盏色贵青黑’。铁是非常活跃的元素,很容易氧化。在当时的科技下,要制造无氧的环境是非常难的,所以乌金非常珍稀,其次是油滴,再次是银兔毫。”对于窑变盏、曜变盏,古代窑工是很敬畏的,认为是“窑神爷”发怒的结果,所以往往将其砸碎弃置。“近年来,在一些窑址丢弃的匣钵里发现了极少数的带有局部七彩曜变斑纹的标本,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 李鉴宸预测,在未来,建盏的高端产品将会依旧火热。因为稀少,高端建盏还将是“有价无市”。而因为人们对建盏的重新认识,“爱好者也会试着进入建盏收藏行列,低端市场也会不错”。相比之下,中端市场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大,不过正因为受到冲击,机会也出现中端市场,也就是几万至十几万元的建盏。现在市场有不少仿制建盏的工艺品,价格有几十元的,也有数千元的。这一类工艺品有没有收藏的价值?李鉴宸表示:“当作生活用品,用来喝茶也还是可以的,但是作为艺术品收藏就要慎重考虑了。”主编微信:18521599346